足口病防治要点

来源:金沙js800000 发布时间:2020-03-16 浏览次数:5494次

      3 月份以后,手足口病逐渐进入流行期。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,主要感染病原体是EV-71型和柯萨奇A16型,及其他肠道病毒。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,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。病毒传染性很强,常常造成流行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主要表现为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、疱疹,少数病例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、脑干脑炎、脑脊髓炎、急性弛缓性麻痹、神经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、心肺功能衰竭等重症表现,病情进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。

      病原学: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,在4℃可存活1年。适合在湿、热的环境中生存,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。病毒不耐强碱,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。高锰酸钾、漂白粉、甲醛、碘酊等能使其灭活。

     传播途径: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,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食具、奶具以及床上用品、内衣等引起感染;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;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。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,但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,常见以儿童感染为主,成人抵抗力低下时也可发病。2009年以来,手足口病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和死亡数排位均列前五。

      临床表现: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。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:

     1.普通病例:急性起病,可发热或不伴发热,多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症状。手、足、口、臀等部位可见散发性的皮疹和疱疹,偶见于躯。口腔内疱疹多位于舌、颊黏膜和硬腭等处,常发生溃疡。皮疹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。无并发症表现。普通病例可居家护理、隔离对症治疗,多在1周内痊愈,预后良好。

     良好的护理对于手足口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。

(1)饮食护理:给予患儿流食、无刺激性食物,避免生、冷、辛辣等食物,同时多摄食富含维生素、蛋白质的清淡食物,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。

(2)口腔护理:指导患儿口腔清洁,饭前和饭后给予淡盐水漱口。

(3)皮肤护理:保持皮疹周围皮肤干燥和清洁,经常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处引起感染,小婴儿加强臀部的清洁、干燥护理,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,降低红臀的发生率。

(4)心理护理:对大一点的患儿,可结合患儿生理和性格特点,以和蔼、亲切的态度与其交流,消除紧张不安心理,尽可能配合治疗,促进痊愈。

     2. 年龄3岁以下、病程3天以内和EV-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。有下述之一情况者,需要住院治疗:

①持续高热:体温大于39℃,常规退热效果不佳或高热持续>48 h。  

②神经系统表现:出现精神萎靡、头痛、眼球震颤或上翻、呕吐、易惊、肢体抖动、吸吮无力、站立或坐立不稳等,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。

③呼吸异常:呼吸增快、减慢或节律不正常,如安静状态下(体温正常时)5 岁以上儿童>30 次/分钟、1 岁~5 岁>40 次/分钟、2 月~12 月龄>50 次/分钟、新生儿~2 月龄>60 次/分,视为呼吸增快。

④循环功能障碍:心率增快(>160次/分)、出冷汗、四肢末梢发凉、皮肤发花、血压升高、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(>2秒)(方法:用手指轻压甲床,按压处变白,撤去压力甲床变红,纪录由白转红的时间即是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)。

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:外周血白细胞计数≥15×109/L,除外其他感染因素。

⑥血糖升高:出现应激性高血糖,血糖>8.3mmol/L。

⑦3月龄以下。

      家长朋友常见问题解答:

      1.为什么要接种手足口疫苗?

手足口疫苗就是EV71 疫苗。目前我国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是:肠道病毒 71 型(Enterovirus type 71, EV71)、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(Coxsackie virus group A type 16,CV-A16)和其他肠道病毒,其中 EV71 占到重症病例的 74% 和死亡病例的 93%。EV71 感染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,以支持疗法为主。但及时接种 EV71 疫苗,能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。疫苗接种年龄在6个月-5岁之间,5 岁以上儿童,不推荐接种。

      2.患过手足口病,是否还要接种?

如果既往感染的手足口病明确是由 EV71 病毒引起的,无需再接种 EV71 疫苗;如果所患手足口病是由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,或者无病原学诊断结果的(未查手足口病原体),可选择接种。

      3.接种过手足口疫苗,还会得手足口病吗?

手足口疫苗主要是EV71 疫苗。和其他疫苗一样,接种 EV71 疫苗后不一定产生 100% 的保护效果,但是对于 EV71 感染相关手足口病的保护效力在 90% 以上;对 CV-A16 感染手足口病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无保护效力。